獲頒的是獐子島漁業的蝦夷扇貝;據悉,法國將于明年實行低碳認證準入碳標識是指把商品在生產中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標示出來
昨天上午,全球著名的檢驗、鑒定、測試和認證服務機構SGS集團在北京國際飯店向我市獐子島漁業頒發了其在全球的個的碳標識,這也是中國食品行業個碳標識認證食品,意味著我市獐子島漁業的蝦夷扇貝成為中國第一個碳標識認證食品。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及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大連市政府等有關領導出席了向獐子島頒發碳標識的揭牌儀式。
記者了解到,碳標識是為了緩解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廣低碳排放技術,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
在揭牌儀式上,作為“碳匯漁業”的倡導者,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表示,我國貝類和藻類養殖活動直接或間接地使用了大量的海洋碳,提高了淺海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能力。通過收獲,貝類和藻類養殖產品成為一個“可移出的碳匯”。“新的研究表明,在過去20年中,我國海水貝藻養殖從水體中移出的碳量呈現明顯的增加趨勢。”唐啟升說,1999年至2008年,我國海水貝藻養殖每年從水體中移出的碳量為100萬噸-137萬噸,10年合計移出1204萬噸,相當于移出4415萬噸二氧化碳。如果按照林業使用碳的算法計量,10年合計造林500多萬公頃,直接節省造林價值近400億元。據悉,獐子島漁業2009年產出的27000噸三年大小的三齡扇貝,能帶來碳減排的效果為7337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319000棵大樹一年在大氣中的碳移除量。
據悉,今年年初,獐子島向SGS提出針對蝦夷扇貝這一產品的碳足跡計算申請,經過SGS嚴格考核,獐子島的蝦夷扇貝成功獲得SGS產品碳標識。碳標識的申請過程讓獐子島集團對該產品的碳排放有了充分的評估,一方面,飼養階段的碳匯過程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減少,堅定了獐子島集團發展該海產品系列的信心。另一方面,也為今后飼養扇貝及加工過程中,能源使用及成本的降低確定了可行性范圍,將更好地應對國內外買家的綠色采購需求,在生態系統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穩、更好。
據悉,法國將于明年7月實行低碳認證準入,沒有碳標識認證的食品是不允許進入的。獐子島蝦夷扇貝的碳標識認證,將有利于其在國際市場的進一步開拓。據悉,目前,獐子島蝦夷扇貝底播面積達到230萬畝,今年蝦夷扇貝產量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