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楊汛)“太方便了!以后我可以自己來十三陵旅游了,再也不用麻煩別人。”昨日,小張駕著輪椅來到十三陵時驚喜地發現,去年還是“高高在上”的售票窗口,今年放低了“身段兒”——其中一個售票窗口降低了大約40厘米,被改造為無障礙售票窗口。
不僅是景區、景點無障礙設施得到了改造,多語種標識牌、解說牌也已經亮相北京。今后,游覽北京將更加便利。
昨日,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市政府投入專項資金7571萬元,其中區縣自籌1020萬元,2007年擬辦重要實事第四十項——景區景點無障礙設施及標識牌的改造工作現已基本完成。
修建無障礙坡道上萬平方米“過去出去玩,總像一件"大工程",至少需要兩個親友陪我。無論是買票、上臺階還是去洗手間,全部要麻煩他們。玩一個上,就會讓家人抬輪椅抬到胳膊酸痛幾天。所以,我根本不敢提出旅游的要求。”以前的出游經歷,幾乎成了小張的夢魘。
“去年,北京的多數景區內還不具備整體的無障礙游覽路線,無障礙節點處設施建設也不完備,缺少殘疾人停車位、售票窗口、輪椅座位等,不能滿足殘疾人游覽需要。”市旅游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今年,這一現象已經得到極大改觀,“圓明園、中央電視塔、頤和園、戒臺寺等許多景區、景點增設或改造了無障礙坡道,天壇等景區還增設了盲文說明牌,使殘疾人游覽更加方便。”目前,60家主要景區內無障礙坡道已經達到12028平方米,扶手3183延長米。同時,市旅游局及相關部門還完成了其他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與改造443處,滿足了特殊人群的游覽需求。
13905塊標識牌全數翻新
昨日,記者在頤和園德和園前看到,不同膚色的游客圍在擁有中、英、韓、日四種語言的說明牌前仔細閱讀。“過去,頤和園等多數景區、景點的標識牌存在著圖形符號應用不合規范,不采用國際通用符號,說明、警示用語不利于游客閱讀并接受等問題,破壞了人文環境的合理性,影響其應有的解說、引導、服務、警告、教育功能。”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更新后,相關問題均得到解決,國內外游客的反響特別好。”
不僅內容有所改變,標識牌的設計也與旅游景觀更加協調。紫竹院公園的新指示牌被設計成竹節形狀;司馬臺長城的新指示牌則是由“城磚”組成;紅領巾公園的新指示牌更是貼心地改變為適應小朋友喜好的可愛圓形。大部分景區、景點的新標識牌與整體風格相映成趣。
“此次
標識牌的改造,使用什么顏色、字樣,用英文還是漢語拼音標注,都是按照國標來進行的。具體到一些標識牌的翻譯,還咨詢采納了語言專家的意見。”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全市60家主要景區內13905塊多語種全景牌、景觀說明牌、服務導引牌、指示牌、警示牌等的更新改造全部完成。此外,還完成了19家重點景區外道路141塊指路牌的設置。協調各區縣19家景區自籌資金,建設5600個停車位、35家景區設置8000臺多語種電子導游機。RJ200
圖一:多語標識牌在翻譯時曾多方聽取專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