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產地
打著“沾化冬棗”的招牌棗的產地卻是陜西
9月2日,按照消費者告發,沾化縣工商局、質監局結合濟南市工商局,在濟南市郊區內實行了“沾化冬棗打假執法舉動”。打假舉動的第一站是堤口路水果零售市場,只見這里懸掛著“沾化冬棗”大幅招牌并在販賣冬棗的攤點多達二十余家,“正宗沾化冬棗”、“沾化冬棗第一家”、“沾化冬棗專賣店”、“沾化冬棗第一專賣店”……各類冬棗招牌隨處可見,并且標價每斤二三十元,可謂身價不菲。
在省城某大型超市,冬棗的販賣價到達每公斤130元!即使沒有懸掛“沾化冬棗”的標志,但在執法人員實行暗訪的時分,販賣人員說這是“濱州冬棗”,其包裝盒上印著“中國冬棗之鄉——山東”的標識。
“真正的沾化冬棗如今還長在樹上,這些一定都是冒充的!”沾化縣工商局局長張謙對記者說。執法人員問販賣“沾化冬棗”的水果零售商:“ 你們賣的是哪里的棗?”這些賣棗的攤販先說是沾化縣下洼鎮的,隨后又矢口否認,說是陜西的棗,但其包裝盒上卻赫然印有“沾化冬棗”、“山東沾化冬棗基地”等字樣。
留意標識
真正的“中國冬棗之鄉”只能是濱州沾化縣
工商人員指出,這是分明的打“擦邊球”的販賣手法。一則沒有“濱州冬棗”這一說,濱州市除了沾化縣外,其他縣區唯有極大批的冬棗,成熟期和“沾化冬棗”是相同的,也是在九月底十月初;二來“中國冬棗之鄉”這個稱謂只能用于沾化縣,早在1995年,在中國屆“特產之鄉”命名活動中,沾化縣就被國度農業部等七部委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2001年又被國度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用“中國冬棗之鄉——山東”這種包裝就是為了誤導消費者。
? 在知識經濟時代,變革成為企業和社會的常態,標識公司如何推動標識行業的企業的組織與管理變革,以及如何來適應變革中人才流動與文化的融合等由變革所帶來的社會命題。標識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幾乎都會考慮以下...
?不管你做什么,人們更關注成本。面對這樣的疑惑,當然應該找正規的標牌廠家的工作人員進行介紹。這個行業目前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導致各個廠家的實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質量也參差不齊,價格上也有很大的差異,那怎么...
?標志牌和標示牌有什么區別呢? 我們大家平常可以看到路邊有很多的標示牌和標識牌,那么我們分不清他們兩個之間有什么不同呢,我們下面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那么我們說的那個...